服务热线:400-000-4156是要物流
当前位置:物流新闻 > 全线失守的中国邮政 能靠“快递包裹”打赢翻身仗?

全线失守的中国邮政 能靠“快递包裹”打赢翻身仗?

杭州货运专线据1月12日《每日经济新闻》报道,日前中国邮政内部下发了一份《中国邮政包裹快递业务改革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将现行邮政公司和速递物流公司(EMS)分别经营的包裹快递业务产品进行了整合。并且,包裹快递业务产品管理权统一收归集团公司。


进而言之,即将原EMS经济快递、国内小包和快递包裹整合为一个产品,新产品名为“快递包裹”。整合后,国内产品体系分为标准快递、快递包裹、普通包裹三种。

所谓的“快递包裹”,大抵就是这么一回事。

进击的“快递包裹”,其实也是纠偏

在电子商务物流迅猛发展的今天,寄递业务备受民营快递冲击的邮政,此次推出“快递包裹”,整合整个包裹快递业务,虽是进击之举,但其实也有纠偏之意。
事情还得从EMS自身说起。

作为邮政集团的子公司,EMS创立伊始时的市场定位是清晰的。比方说,以高质量为用户传递国际国内紧急信函、文件资料、金融票据、商品货样等各类文件资料和物品。在集团内部不存在职能交叉的情况,甚至扮演着邮政市场化之路先行者的角色。

然而,当快递物流市场、资本市场和监管等全方位发生激变的时候,EMS却显得跟不上发展的脚步。典型如EMS在2013年12月底突然主动撤回IPO申请,而直接原因就在于市场激烈竞争的倒逼。

据悉,彼时“通达系”(一般指申通、中通、圆通、韵达)一级梯队已经占据了整个中国快递市场80%以上的份额,EMS连20%都不到;在2009年—2011年的三年内,EMS的营收增长已连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。须知,1999年的时候,EMS的市场份额可是有90%以上。

屋漏偏逢连夜雨。当EMS放下身段,在产品、服务、价格等方面改变策略,以低姿态抢夺客户的时候,不可避免的又与邮政的普邮业务发生冲突。比如邮政小包和EMS的易邮宝,就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。而一旦各自的生产、销售、利润等任务一下来,难免就会出现内耗的问题。
以上种种,显然也是邮政推出“快递包裹”的原因。

夹缝中的“快递包裹”,难以激起涟漪

当然,与“快递包裹”配套,邮政也有另外的举措。正如新闻报道中所述,一方面,快递包裹将主要满足国内电商包裹快递市场需求,帮助EMS提升电商市场份额(快递包裹虽比普通包裹价格高,但相比顺丰、“通达系”等仍比较低)。另一方面,邮政航空刚刚购买了17架波音飞机,将持续提升EMS航空标准件的竞争力。

如此一来,在价格上走中间路线,避免“通达系”的正面冲击,在运力上走空运快线,实现差异化竞争,由此超越“通达系”和快递新势力(德邦、远成等零担快运和京东、亚马逊、苏宁等自营快递)。但一切又果真会照此发展?

根据《中国快递行业发展报告2014》,在业务量、业务收入等方面,除了国际及港澳邮件领域,民营快递都占据8成以上,基本上甩以邮政为代表的国有快递好几条街。

再说2015年,1年时间内,中国快递业务量从100亿件发展到200亿件,快递行业可谓形式一片大好。但邮政普遍服务业务却逐步萎缩。来自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显示,2015年1~4月,邮政函件业务累计完成16.7亿件,同比下降17.1%;包裹业务累计完成1905.8万件,同比下降5.9%;报纸业务累计完成62.2亿份,同比下降1.5%;杂志业务累计完成3.5亿份,同比下降4.5%;汇兑业务累计完成2910万笔,同比下降41%。

竞争性业务领域的市场份额更是难堪,如今EMS大抵只有10%的样子。

由此可见,在快递产业蓬勃兴起的时候,邮政不管是垄断的普遍服务业